有些跟隨各路老師學琴很久的琴友,問我能否去給他們上課或開講座......
我問:『不是都有好幾位老師指導過嗎, 繼續練就是啦,找我有什麼不同嗎?』
回,『老師們來上課都是講曲子表現,可我們想把聲音拉得像老師們那樣厚實啊......』
『科班老師們自己都練了幾十年,也許我們該找的是『你這種的』才行吧~~~』
......真是說到我心坎裡了。
二胡這個大家都說難的東東,當然,是有方法的。
法一,就是砸時間練、用生命試----大量大量的時間、趴數可觀的生命。砸下去了,那麼最終總會有那麼些成功的個案。這裡寄望的是,賭對牌局配對菜、時間夠燒、底氣夠硬,不要功虧一簣糙灰搭,最終熬出一鍋濃郁。
法二,就是追尋上法,先投入相當的時間來建構可靠體系,大局清楚後,再快速有效率地大火起鍋練上身。這裡期盼的是,前期備料耗費的時間,比後期省下來的少,整體反而提早達標,還不帶沉痾。
法一靠命,看你一生能燉幾次;法二靠緣,火候吃真功夫。一定的執著,則是同樣不可或缺的。
我是覺得,求緣,還是相對由得自己一些。
我可能沒寫出來過,但是,我一直覺得老師教一些曲子表現,很多時候意義不大。
啊就拉不出來啊......
控制力就不夠啊......
漸強漸弱跳弓滑音什麼的,知啊,但做不到咩......
當換弦換弓換把揉弦這些基礎,都存在著難以忽視的瑕疵之時,音樂或許仍能承載情緒,但,那同時也定然夾雜著去除不掉的『馬麻我手有點痛、這段好可怕、唉呀這樣不對啊』的生理與心理訊號。
那音樂就很難是通體誠懇舒暢的。
比擬做演員演戲,也許,也許可以演悲劇吧,內心情境比較合致一些,但是喜劇,就真的只是假裝的。
......ㄟ不對,深刻的悲劇恐怕要求還更高吧,更吃人生歷練與刻劃......
並不是真心覺得自己演得無力、藍瘦香菇,你的尷尬就會映成劇中人的苦難悲歡。光憑人工淚液,無法成就一場哭戲。
控制力啊~
基本功啊~
江河水擬哭的大壓揉,並不是不怕手痛用力催下去就會對味的好嗎?
基本功到位了,哪裡需要老師講什麼大聲小聲趕拍滑音之類的呢?聽了示範就照做啊~
除非是很有高度的表達手法,聽都聽不明白,才得由老師細緻分析;但既然這麼精微,又豈是不太優的基本功,能習作臨摹出來的呢?
樂評家聽得再懂,跟自己拉一小段,那是完全兩碼事。事實上,自己做不到,就很難真正有度、完整鑑別。
不是拉出來就好。
怎麼拉出來的,一樣重要,尤其是對體驗過上法的人來說。
至少,那也代表著一定的穩定性、發展性、可複製性。
以及最重要的,健康壽命。
琴友說『我這種的』,那真是對我過往心路的遙遙呼應啊,他應該也有蠻深的感悟~~~
我以前也是亂練的,還自以為有好榜樣。
直到對自己的命失望,才開始為時稍晚地,改而求緣。
最好的命,大概是,身在緣中,緣與命,沒有分別。
